汉光文帝教你如何提出领导无法拒绝的方案

在成为领导之前

只有开国皇帝的孙子生下来就是皇帝,开国皇帝往往都给别人打过工。

别人给老板打工,不高兴了可以换个老板,而开国皇帝给老板打工,不想干了还必须得干掉老板。

这次要说的就是汉赵的开国之君汉光文帝刘渊。当然在成为开国之君之前,刘渊也曾有过一位叫司马颖的老板。

司马颖是司马家“八王之乱”中的一乱。在还没有乱起来的时候,匈奴贵族出身的刘渊就被送到晋朝作质子(人质)。

说到做人质,这是一个投资收益比两极分化严重的工作。史书上出现过的人质,要么潜龙入海回归故国做了一番大事,要么就是成为第一个祭旗的祭品。

同样的问题也摆在了刘渊面前。在司马颖还没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司马家内部就有声音要除掉刘渊,以防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虽然由于贵人的保荐逃过一劫,但刘渊一定不喜欢自己的命运捏在别人手上的滋味。

等到司马家的兄弟们相斫之时,刘渊和他的匈奴族人终于等来了机会——趁中原板荡,他要回到匈奴。

但司马颖不会不明白这么基本的道理。他一方面要利用刘渊领兵打仗的能力襄助自己,一方面也更不可能纵虎归山。

刘渊需要提出一个能让司马颖心甘情愿让他回到匈奴族人那里去的方案。

还是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如果司马颖一手平定了内乱成为了晋朝的中兴之主,那肯定也就没刘渊什么事了。

但司马颖此时正在遭受外部敌人的猛烈攻击。刘渊自然会利用这一时机,提出回部请匈奴部众救援的提议。

但司马颖必然还是会担心,所以他首先提出一个方案:

颖曰:“五部之众,果可发否?就能发之,鲜卑、乌桓,未易当也。吾欲奉乘舆还洛阳以避其锋,徐传檄天下,以逆顺制之,君意何如?”——《资治通鉴》

基本思想就是,你的方案我没太大把握(对你没什么信心),即便可行,也不见得打得过敌人。我先带着皇帝回洛阳躲避一下锋芒,然后再挟天子慢慢想办法。

这个时候,切忌就领导的方案展开细节上的辩论。比如说一些什么“我一定能动员我的族人过来帮你”、“鲜卑乌桓,一帮乌合之众而已”,“皇帝早就不能号令天下了”等等。

那应该说什么?看一下刘渊怎么说的:

渊曰:“殿下武皇帝之子,有大勋于王室,威恩远著,四海之内,孰不愿为殿下尽死力者!何难发之!王浚竖子,东嬴疏属,岂能与殿下争衡邪!殿下一发鄴宫,示弱于人,洛阳不可得而至;虽至洛阳,威权不复在殿下也。愿殿下抚勉士众,靖以镇之,渊请为殿下以二部摧东嬴,三部枭王浚,二竖之首,可指日而悬也。”——《资治通鉴》

这段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为什么这么做可行

刘渊在陈述这一句的时候,并没有以“我”为主语。他没有说“我”在我的族人里多么有威信,“我”有哪些神奇的手段可以确保可行等等。而是将“你”,也就是领导作为了最主要的原因。

此时即便你说的是最没有逻辑的理由,在领导那里也是有逻辑的。因为领导首先是个人,而不是一架逻辑的机器。

当你将领导认为最能体现出他的特点和价值的东西拿出来说服他,如果你还说服不了他,那只能证明他已经神经错乱了,比八王之乱还要乱。

证明可行要用“正”,证明为什么要这么做要用“奇”,也就是从反面来论述。

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反面来论述,就是假设你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危害。

会有什么危害呢?必须是失去其最看重的东西。

虽至洛阳,威权不复在殿下也。

也许能逃得性命,也许手里还能有“皇帝”这样一枚棋子,但在现在的世道,谁拳头大谁就是权威。你自己就是这么上来的,当然明白权威的价值。如果别人一吓唬就逃跑了,那别人就是新的权威。

你没有了权威,其他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你要不这么做,还闹啥闹?

具体怎么做

关于这一部分,刘渊只用了最短的篇幅,却把所有需要说明的要素都覆盖了:

渊请为殿下以二部摧东嬴,三部枭王浚,二竖之首,可指日而悬也。

作为一个办公室里的白领,你一定听别人说过“要用SMART法则给领导提方案”。

那么我们就套用一下SMART法则的框架分析一下刘渊的这句话:

1
2
3
4
5
6
7
SMART法则

*Specific:“二竖之首”
*Measurable:“悬”
*Achievable:“以二部摧东嬴,三部枭王浚”
*Relevant: “渊请为殿下”
*Time-bound:“指日”

这TM简直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司马颖在听后终于放下了他对刘渊的芥蒂。不是因为他真的不再怀疑刘渊,而是刘渊的提议毫无破绽。

而刘渊也终于凭借这个提议回到了他的北方,在接下来的历史里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 2020 DecodeZ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访客数人次 本站总访问量
Theme by hiero